专注融资服务 提升企业信用
近日,浙江省信用与担保协会发布的《2010年浙江省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报告》显示,我省融资性担保行业的发展,对促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提升中小企业信用能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推动浙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已成为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的重要手段和渠道。就2010年浙江省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全省融资性担保机构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取得的创新发展成果等,省信用与担保协会负责人逐一作了盘点。
362家担保机构 拥有203亿元担保资金
为规范担保机构的运营、提升担保机构的风险管理水平、促进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的业务合作,更好地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2010年3月,国家银监会、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等7部委联合发布《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融资性担保公司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实施属地管理。省政府于今年1月发布《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试行办法》,省中小企业局专门出台《浙江省融资性担保公司规范整顿方案》,要求已设立的融资性担保公司须向中小企业主管部门申领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
截至今年5月底,我省共有492家担保机构获得融资性担保经营许可证。其中,政策性担保机构和商业性担保机构469家,互助性担保机构23家。
2010年12月底,省信用与担保协会配合省中小企业局对362家担保机构数据统计分析显示,商业性担保机构298家,占比82.32%,政策性担保机构50家,占比13.81%,互助性担保机构14家,占比3.87%。注册资本金203.91亿元,实收资本金198.79亿元。
2010年,样本担保机构从业人员户均13.56人,同比增长40.37%。从业人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共3485人,同比增长7.32%。自2008年起,省信用与担保协会在全行业推行从业资格考试,提高了担保行业人员素质,截至目前已有3300人通过担保从业资格考试。
878亿担保贷款 撬动新增销售额2931亿
2010年,362家样本担保机构户均合作银行数量为3.30家,同比增长21.32%,担保机构合作银行数量进一步增加。当年累计担保额878.9亿元,同比增长71.56%;年底在保责任余额565.93亿元,同比增长39.49%;期末在保企业户数42820户;2010年累计代偿额2.68亿元,当年代偿率为0.30%。同时, 2010年全省融资性担保放大倍数为2.78倍,同比增长20.35%。
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我省担保机构担保后的担保客户新增就业人数77.6万人,直接撬动新增销售总额2931亿元,新增利税总额293亿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加32.6万人、1231亿元和123亿元,表明2010年我省融资担保业的社会效益进一步显现。
由传统担保业务 向创新领域拓展
信用等级反映了担保机构的担保实力和承受损失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担保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和资本实力。2010年,经信用主管部门和行业监管部门认可的杭州联合资信评估咨询有限公司、浙江众诚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对362家担保机构中的211家进行了信用评级。其中,信用等级最高为AA级,最低为BB级,信用等级主要集中于BBB―级至A―级区间,共174家,占比82.46%,其中A―级担保机构41家,占比23.56%。2010年信用等级A―以上的担保机构占比33.65%,与2009年相比,我省担保机构信用等级有所提高。
从担保业务来看,担保机构以中小企业和个人经营性贷款担保业务为主,部分担保机构以个人消费性贷款担保或履约担保为主。在开展传统担保贷款业务过程中,我省一些竞争力较强的担保机构开创了桥隧模式,同时又在桥隧模式基础上推出了路衢模式,并在全国首创了担保机构“抱团增信”的融资平台模式,荣获国家银监会2010年度银行业金融机构小企业金融服务特色产品奖。
2010年,在融资平台模式基础上,推出了“银政保结构化中小企业集合信贷”项目,开启了平台融资新模式。“银政保”项目操作程序简单,平台式运作模式较为成熟,具有较高的可复制性,目前已在绍兴市顺利推行,海宁市经编园区正在启动。
担保行业虽然经过多年发展,但仍是一个正在成长中的行业。经过此次行业规范与整顿,从浙江融资性担保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看,一是行业监管将进一步严格;二是业务品种多样化、业务跨区域经营成行业发展趋势;三是品牌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四是IT系统管理成担保机构必然选择。随着担保业务的扩大,担保机构须加强内部风险管理水平,实行信息化、系统化、网络化管理模式。这对于担保机构提升公司管理效率、提高担保各环节管理水平将起到重要作用,从而实现由经验型的模糊化管理转变为科学型的定量化管理。
来源:浙江日报